2025年5月20日至25日,由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发起的“筑桥•共创全球南方青年携手现代化”首场调研活动在湖南长沙、湘潭成功举办。活动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等议题,通过实地调研、学术研讨与文化互鉴,探索中非青年合作新路径,为全球南方现代化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本次调研中,同学们收获满满、感悟颇多。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生苑思遥分享道:“一些非洲国家在农业技术上具备优势,而中国在电商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双方合作可推动非洲农产品通过跨境平台走向全球。”
中国人民大学2023级发展与治理硕士项目学生Kutai Maeverlyn Mini表示:“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不能简单复制,但可以因地制宜。我们来自不同大洲,却能通过交流找到共通的目标。”非洲留学生Manirafasha Samuel Blaise补充道:“中国的政策创新,如跨境人民币结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利。我们期待将这些经验转化为非洲本土的发展动力。”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生陈婧璇感慨道:“非洲青年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这种立足本土的创新,证明了现代化并非单一模板,而是多元文明的共同探索。”
从感悟文化融合,到学习合作经验,再到携手绘就现代化新图景,五天的调研虽短,却为中非青年播下了合作的种子。

图:与会人员在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合影

图:与会人员在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合影
搭建多元学科碰撞的实践平台
本次活动由湖南大学中非文化交流中心、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指导,联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共同承办,吸引来自中国、非洲等地的5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调研团队涵盖经济学、国际关系、法学等多学科背景,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第五党支部全程参与,开展“湘非经语”研究,实现了以青年视角为纽带,推动中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理念融合与经验共享。
“青年合作不仅是理念碰撞,更是行动共识。未来,我们将搭建常态化平台,让今日的对话转化为明日的成果。”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皓强调:“湖南作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高地,既有政策创新的‘试验田’,也有企业实践的‘活样本’。希望青年学子能在此次调研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点。”
现代化之路绝非独行,而是全球南方青年携手共进的征程。以创新为舟,以文化为帆,搭建多元学科碰撞的实践平台,我们终将抵达共赢的彼岸。

图: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皓介绍数智赋能中非经贸合作研究

图:全球南方青年携手现代化调研团分组讨论
探索中非合作的“湖南密码”
在为期五天的调研中,青年代表们深入湖南自贸试验区、企业一线与文化地标,解码中非合作的“湖南经验”。
调研首站,青年代表参访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系统了解湖南与研究院对非工作的基本情况,重点调研了数智技术如何赋能中非经贸合作研究。第二站前往湖南对非贸易公司和相关制造业企业,在交流中了解创业一线的实地经验:在美妆龙头企业水羊集团,青年们从供应链管理到市场策略,解码中国制造的现代化管理;前往东非第一大电商平台Kilimall,与负责人深入探讨企业在非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国品牌出海非洲的机遇与挑战;在高桥大市场,青年参观八大城区的展览展示馆;在小咖主、乖乖兔、丽臣日化与企业负责人交流,了解湖南省如何抓住中非发展新机遇,推动中非经贸发展新面貌。
文化互鉴的深度交流贯穿全程。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非青年以“实事求是”为主题,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融合路径;湘潭大学座谈会上,非洲留学生生动讲述学习中国法律与茶文化的趣事,中国学生则以韶山红色文化为切入点,理解湖湘精神。学习《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影响:非洲的教训和机遇》等课程,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大学学生段贤烁感慨道:“从Kilimall的物流网络到韶山的红色基因,我深刻体会到,中非合作不仅是产业链的互补,更是文明对话与价值观的共鸣。”
数字经济的技术赋能、文化互鉴的精神纽带、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合,正在中非青年们的交流中,共同构筑起中非合作的立体图景,为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注入鲜活动力。


图:参观湖南省贸易的企业、展览馆等
从调研到行动,赋能青年创新
在“岳麓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圆桌会”上,青年代表们聚焦成果转化,提出一系列务实方案,为深化中非合作注入新动能。
非洲青年创业者代表、贝宁"Jumia Life"平台联合创始人Rico结合自身的创业与签证申请经历,鼓励非洲青年发挥自身优势,在创业中联系中非大陆,最终走向发展共赢;来自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调研团队也分享了关于非洲来华青年的创业群像的研究,结合不同专业特长,提出切实的政策建议,表达出属于中国青年的声音。
分享结束后,中非青年们根据四个话题分组进行交流与讨论。围绕平台共建,与会者倡议搭建中非青年创新创业数据库,推动资源与技术共享,例如将中国电商成熟的运营模式与非洲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助力咖啡、可可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跨境平台走向全球市场。活动中,中国青年也介绍了中国有关经济建设、中非合作、跨境贸易相关的案例,为非洲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政策协同方面,青年代表借鉴湖南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新型易货贸易”等创新经验,提议设立中非青年创业孵化基金,为初创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支持与政策指导,降低合作门槛。针对沟通壁垒,非洲青年代表呼吁加强中文培训及多语言翻译服务,以促进深度对话,这一建议获主办方现场回应,承诺未来活动将增设英语、法语等多语种支持。
“从数据共享到政策联动,再到语言破冰,这些方案不仅回应现实挑战,更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智慧与担当。”中非青年正以创新为笔,共同书写合作共赢的未来篇章。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Shamma Roua表示:“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现代化不能‘复制粘贴’,但可以‘因地制宜’。我们希望通过合作,找到属于非洲的‘绿色增长公式’。”
非洲研究院博士后Sagara Seydou在闭幕式上以象征性语言总结道:“此次调研播下的合作种子,将在中非青年的共同耕耘下,成长为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参天巨木。”随着活动圆满落幕,与会青年代表们带着《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与多项合作提案,奔赴各自领域继续践行使命。
以青年为桥,以创新为帆,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中非青年对于新时代全球南方背景下各类议题的共识,更通过“中非青年创业孵化基金”“多语言赋能计划”等务实举措,为合作蓝图锚定行动坐标。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三希所言:“青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天然实践者,他们的智慧与活力,正在为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注入可持续动能。”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曼表示:“青年是中非携手现代化的桥梁,是中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
未来,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将联合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合作、政策联动的具体实践。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中非青年正以共商共建共享之笔,携手书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活动由中国网报道,并在环球时报转载,原文链接:https://t.m.china.com.cn/convert/c_XUAIp677.html)